首页> 新闻中心> 心理科普>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越来越不亲了?症结都藏在家庭教育里!

发布时间:2024-09-04  |  阅读:98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所谓的教育专家发布的视频。

 

让孩子罚站,让孩子自己砸掉手办玩具,美其名曰帮助孩子,实则是在毁掉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们都在抱怨孩子跟自己不亲了,却没有想过背后的原因。

 

今天智善家庭教育就借着这位“教育专家”来聊一聊“孩子为什么不再信任、亲近父母了”。

 

一、你是孩子的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

 

你大舅家的表弟很喜欢,我就让他带走了

 

这是发生在我朋友家真实的对话,相信很多家庭中的孩子们都听过类似的话。

 

朋友是奥特曼迷,收藏了很多奥特曼的手办,有些价值不菲,最贵的一个甚至花了朋友半年的工资。

 

这些他引以为傲的收藏品却因为一个年假,彻底被摧毁。

 

起因是朋友的大舅带着孩子来串门,孩子很喜欢朋友的手办,于是趁着朋友不在家,她的母亲就擅做主张将手办送给了大舅的孩子。

 

朋友知道后大闹一场,最后手办还是没有被退回来,他和父母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

 

为什么朋友已经二十四岁了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是因为习惯,当家长习惯了不去尊重孩子,即使孩子成年了,依旧不能得到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尊重。

 

除此之外互联网上的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有将孩子养的狗送人的,有将孩子养的小鸡吃掉的。

 

在很多父母的思维中,孩子是自己生的,小的时候孩子的一切也都是自己赋予的,孩子的东西也应当属于自己。

 

对于一件属于自己的物品,自然可以随意处置,但在孩子的眼中,这就是一种“抢劫”而被“抢劫”的原因正是因为他的弱小。

 

当孩子产生了这种思维后他反而会变得更加听话,因为他知道现在的自己是没法抵抗强势的父母的。

 

很多家长反而会因此感到窃喜,认为自己育儿有方,殊不知亲子关系疏离的炸弹就此已经埋下了。

 

孩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他有属于他的人生,父母于孩子而言,可以是亲人;可以是伙伴、可以是朋友,唯独不可以是主人。

 

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正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开始。

 

二、请不要再说孩子的糗事了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通常会以分享的方式体现出来,我朋友圈里几位初为人母的朋友每天都在“晒娃”。

 

这样的行为甚至能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前陪爷爷去公园下棋总能听到其他老人分享自己孩子的事情,生活、事业、家庭等等。

 

晒娃是爱意的体现,但要把握好尺度,孩子的很多的事情在父母看来是很可爱的,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窘迫的。

 

在不久前我看过一个短视频,视频中的母亲在跟亲戚们分享着孩子的趣事,说着说着便提到了自家孩子9岁时还尿床呢,所有人笑作一团,只有旁边一位穿着中学校服的男生窘迫的红了脸。

 

这种伤自尊的行为在家长看来可能只是一个小玩笑,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打在自尊上的一颗锐利的子弹,子弹会穿过消失,但自尊上的弹孔却不会被抹平。

 

在来到智善心理教育咨询的很多家长都会提到这样一句话“我也没觉得哪里有问题啊”。

 

这句话的背后正是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自卑、敏感、抑郁的原因。

 

很多家长都没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他们看来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玩笑竟然会对孩子造成这么大影响吗?

 

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通常成人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其实我们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就可以了,当你想开孩子玩笑时请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开玩笑的是你,你会有什么感觉。

 

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但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角,了解孩子的感受。

 

三、不要当偷走他们的隐私的小偷

 

隐私是每一个人埋藏在心底里的秘密,在青春期,隐私可能是日记本里夹杂的情愫,可能是手机相册里上锁的合照,可能是偶尔锁起来的房间。

 

之前有一位14岁的少年因为父亲要在他的房间内装监控报警,父子两人在警察面前上演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

 

孩子对于这个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他心理监牢里关押的犯人还是他享受自己强权的工具呢?

 

一些孩子已经成年的家长来智善心理教育咨询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很听话,不知道为什么长大了和我们一点也不亲了。

 

大家试想一下,这位被父亲在房间装监控的14岁少年长大后会和自己的父亲十分亲昵吗?

 

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听话是因为他们陷入了一种名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他们没有办法对抗强势的父母,只能表现出他们最期待的样子以换取生存。

 

但当他们成年后有了经济能力,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不会在因为生存压力而委屈自己,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父母的疏离。

 

所以当孩子们的隐私被侵犯时,他们最终可能还是会妥协,但智善心理提醒各位家长,这不是和平,而是十年的休战。

 

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对于双方的关系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容易便会因为自己处在强势的一方而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属品。

 

这种教育方式与其说是教养,不如说是驯养,因为这类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与宠物无异。

 

想知道宠物狗在窝里藏了几根骨头,直接掀开它的狗窝看看就行了,但想了解孩子偷偷在心里藏了什么,就需要家长充分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直到他愿意与你分享秘密的那一刻。

 

四、换位思考,别当自己最讨厌的人

 

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成为了父母最亲近的人,他们是夫妻两人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

 

但在这无数的身份面前,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他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被父母侵占了人生的傀儡。

 

有人说“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多体谅”。

 

父母虽然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但他们已经做过儿女了,既然曾经淋过雨,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孩子的雨伞扯坏呢。

 

换位思考,不是要父母去理解孩子,而是要他们去理解那个曾经的自己。

 

很多父母都有这么一种思维,孩子还小,不记事,我骂他两句打他两下,等他长大了也就忘了这回事了,但如果孩子真的不记事,那童年阴影为什么还会存在呢?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孩子2-3岁时便已经有自主感的心理需求了。

 

此时的孩子便已经有了“自我”的概念,这时的他在人格上已经开始是一个独立的人了,家长们需要做的是帮助他完善自我,而不是用自己的观念构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有人说孝敬老人就是孝敬未来的自己,在这里智善家庭教育也想说,尊重孩子就是尊重过去的自己。

 

周国平在《我们怎样做父母》中的一段话,分享给每位父母:

 

“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孩子的童年。

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