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这是教育部首次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对全国义务教育招生作出全面系统的工作部署。
此次教育部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排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
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开始推进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但各地的部分学校依旧存在违规招生,破坏教育公平的现象。
一、社会文化带来的教育压力
前不久我接到了北京一位家长的电话,想要给孩子做一个心理减负,我也收到家长的邀请去了一趟北京。
孩子刚刚上五年级,但家里的证书、奖杯已经放满了一整个书橱,有各种知识类竞赛、才艺比赛、运动项目等等。
我也有些明白了这位母亲叫我来的原因,在沟通中这位母亲显得很焦虑,在我的询问之下,这位母亲才告诉我,孩子马上就要升初中了,在北京即使是小升初都是很紧张的事情,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六年的师资力量。
在沟通中我也了解到,即使孩子这么优秀,依然可能进不了理想的初中,这也不禁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联想到近几年不断爆出的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自杀的新闻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到教育压力已经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地步。
而且这种教育压力开始朝着低龄学生蔓延,从最开始的紧高中到现在的紧小学,我们的社会文化也开始被这种蔓延而出的压力所感染,继而传播给每一个家庭。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外部坏境如何作用于人类心理的理论,被称为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S. Vygotsky)提出来的,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中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内化,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思维发展的第一条客观定律是人们持有的作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这种由社会、集体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独立的活动形式转化的过程就是内化机制,简单来说我们意志和认知的产生都是建立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的,且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当这种“内卷”文化逐渐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时,处在这种浪潮中的每一个家庭都会或多或少的遭受到影响,继而将这种压力传播到每一位学子身上,裹挟着他们不断的向前。
因为当所有人都在向前跑自己的孩子即使是跑的慢一点也会被甩在后面,这样的认知也造就了我们教育模式的变形。
从最开始的为了孩子好,到不想要孩子垫底,这样的恐慌造就了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因为恐惧所以紧迫。
所以教育压力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恐慌,这就像是你在街头看到了一个逃命的人,你也会跟着他一起跑,但他后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追着你却不知道。
当跟着跑的人多了,很多人便无意识的加入进来,使得队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难以拒绝加入,因为你不跟着跑就会被不知名的恐惧所吞噬,这是一种盲目的从众,一种群体性的恐慌。
当这种恐慌蔓延到整个社会时,教育压力的大山就落在了每个家庭的身上,而支撑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便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受害者。
二、家庭中的教育压力
不久前我在知乎上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不知道从何时起,教育变得让孩子们感到疲惫,让家长们歇斯底里,教育压力同样也成了压在父母心头的一座大山,不仅仅是孩子饱受其害,父母同样是苦不堪言。
江苏的一位宝妈在辅导孩子功课的过程中被气到心裂,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好不容易在童年建立起来的不错的亲子关系也随着一次次的课外作业辅导而逐渐走向“破裂”,教育压力就像是一种无形的病毒,在社会中传播,最终感染每一个家庭,摧毁他们的幸福。
学者周国平曾经说过: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自己必须有主见,有定力,才不会受社会偏见的支配。
这也是摆脱教育压力最好的办法,当我们不再跟着街头逃命的人一起奔跑,我们或许就有时间来看看他身后跟着的到底是什么,他的身后可能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逃命的疯子带来的虚无罢了。
家庭中的教育压力本质上就是社会层面传播而来的,父母同样是被氛围所裹挟的人,他们对于这种压力无所适从,感到恐慌的他们只能不断的向孩子施压,孩子也就成了这种群体恐慌的牺牲品。
当全社会的压力都压在他们还未成熟的心理上时,心理疾病的发生几乎是必然的。
在很久之前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份遗书,是一位14岁女生写下的,字里行间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朝气,反而有一种成年人的无奈。
父母迫于社会压力以及自身自尊的需求疯狂的压榨着这个年仅14岁的小女孩,于她而言,这短暂的人生或许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赛跑,她看不见远处的终点,因为她的双眼早就被教育压力的阴影蒙住了。
或许只有死亡的那一瞬她才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自由,家庭本是传播爱的地方,但却因为教育压力这种无形的恐慌成为了修罗场。
或许父母的初衷是好的,想让孩子考出优异的成绩,过上幸福的人生,但结果却与他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很多时候,教育最大的障碍并非是孩子自身知识和认知的不足,相反是很多父母的认知限制了孩子教育的上限。
你永远教不出自己认知以外的孩子,我想这句话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真实写照,孩子的人生是建立在父母的认知之上的。
我们无法否认社会对于教育模式的影响,但同样的,我们也无法否认教育的失败是由我们亲手造成的。
社会充斥这各式各样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家庭是孩子最后的一道避风港,如果我们任由这些风沙吹进家庭,那孩子的凋零几乎是必然的,我们所能为孩子做的也只有努力帮他撑起一片天,保护属于他们的天真与朝气。
三、如何消除教育压力的影响
教育压力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恐慌,所有的父母和家庭都在恐惧孩子的未来,害怕他们和同龄人差的太远,被甩在身后只能成为社会的最底层。
想要消除教育压力的影响,我们最需要改变的便是我们的认知,当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绩和他的未来并不是因果关系时,我们就可以从这场大逃脱中脱离出来。
其次我们还要改变孩子的认知,我们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不爱喝水死按头。
很多时候孩子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是抗拒的,他们不喜欢这种教育模式,当一个人对于一件事情不感兴趣,但还被人强逼着去做时他就会非常抵触。
这样的教育模式非但效率不高,而且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想要消除教育压力,不光要学会在意识上“逆行”还要学会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
恐慌的产生本质上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帮助孩子消除这样的恐慌就需要帮助孩子逐步完善他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同样的,这也是缓解我们家长教育压力的方式,当孩子逐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教育恐慌所带来的紧张感便可以忽略不计了。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帮助孩子朝着理想中的自己迈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细化目标,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前进。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压力的产生就是因为过大的目标让孩子失去了信心,陷入到了习得性无助的境地中,这也启发了我们要尽可能的根据实际情况去设计孩子的目标。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效能感,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通常用来表示人们对于自己能否完成特定任务的信仰,简单来说就是人对于自己能否完成某个任务的信心。
当我们的目标设置得当,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时,孩子便会愿意朝着我们的目标靠近,当几次达成目标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便会提升。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于孩子的人格发育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孩子不断的完成目标,不断的超越自己,孩子本身便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欢那个努力的状态。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教育压力向教育动力的转变,同时孩子不断的朝着目标前进,压在我们身上的教育压力也会烟消云散。
四、写在最后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曾经说过:“大抵童子之性,乐嬉游,而惮拘俭,如草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
这段话的含义就是说对于小孩子的教育应该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千万不能对孩子有过多的打击和压制。
在王阳明看来,小孩子就像春天刚刚萌芽的花草树木,如果让它们舒展畅快地生长,它们就能迅速发育变得繁茂,如果一味地摧残,它们很快就会枯萎。
早在600年前我们的先贤便有了这样的认识,可如今的我们却被社会文化裹挟着前进,失去了自己的教育方式。
每一位孩子都是特殊的,我们不是流水线式的工厂,我们不需要将每一位孩子都打磨成同样的样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属于孩子的发展方式,有一个独立的认知就是带领孩子走出教育压力的开始。
地址: 济南市汉峪金谷A6-5栋健康大厦9楼
电话: 0531-88999959
邮箱: suggest@genshine.com.cn
邮箱: suggestsunshine@##gensh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