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心理科普>

爱与规矩同行:成就孩子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4-09-25  |  阅读:106

一、爱孩子与立规矩的争论

 

(一)不同观念的表现

主张“爱孩子”的父母,他们会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给予充分的关爱和自由。例如,孩子想要尝试新的兴趣爱好,他们会全力支持,让孩子在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会第一时间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勇敢面对挑战。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通常性格开朗,充满自信,对生活充满热情。

主张“立规矩”的父母,则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制定严格的规则。比如,规定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作息时间,要求孩子遵守家庭的礼仪规范等。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约束,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自律性强,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懂得自我管理。

(二)不同观念的原因

1. 出发点不同:爱孩子的父母关注当下孩子的快乐,他们认为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孩子未来会面临很多压力,所以现在应该让孩子尽情享受快乐。他们相信,一个快乐的童年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心态和美好的回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立规矩”的父母着眼未来孩子的成功。他们明白,在社会中,只有具备良好的自律能力和规则意识的人,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希望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自我约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他们认为,现在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教育模式不同:受不同教育模式影响,爱孩子的父母曾感受被爱和自由,他们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可能得到了父母的充分关爱和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自己的梦想。因此,他们希望将这种教育方式传承下去,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立规矩”的父母深知良好习惯对未来的重要性。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为严格的家庭教育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他们相信,只有通过严格的教育,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单一选择的不良影响

 

(一)负面心理影响

一味地“爱孩子”,孩子可能会在过度的宠爱中迷失自我,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了索取,却不懂得回报,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啃老族”,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责任感。这样的孩子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往往会选择逃避,依赖父母解决问题。

而被“规矩”拘束的孩子,他们在严格的规则下成长,时刻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的越轨行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紧张感,很难真正感受到快乐。他们可能会变得过于谨慎,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犯错,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例如,在学校里,他们可能不敢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因为担心违反规则而受到惩罚。

(二)成长受阻

被溺爱的孩子,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他们很少有机会独自面对挫折。当遇到困难时,父母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为他们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就会感到无助和迷茫。他们可能在面对一点小困难时就轻易放弃,无法坚持下去。

被规矩约束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受到严格的限制,不敢轻易尝试新事物。他们缺乏挑战的勇气,害怕违反规则而受到惩罚。这种不敢闯荡的心态会阻碍他们的成长,使他们错过很多发展的机会。比如,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冒险而选择一些稳定但缺乏挑战性的工作,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亲子关系受影响

“爱孩子”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会把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在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产生不满和抱怨。父母在付出了大量的爱后,却得不到孩子的回应,会感到失望和伤心。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会逐渐变得紧张。

而在“立规矩”的教育模式下,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过于严厉,缺乏关爱。他们会认为父母只关心规则和纪律,而不关心他们的感受。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对父母产生埋怨和抵触情绪,觉得父母冷漠无情。长期下去,亲子关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一味地“爱孩子”或“立规矩”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它们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心理影响、阻碍成长以及破坏亲子关系。家长应该在“爱孩子”和“立规矩”之间找到平衡,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和自由,同时也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平衡爱与规矩的原则

 

(一)有些事不能惯

孩子以哭闹要挟父母是很常见的情况,正如搜索素材中提到的,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通病”。当孩子通过哭闹、不吃饭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家长一定要坚守底线,不能妥协。如果第一次出现问题时家长就轻易让步,那只会给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带来更多麻烦。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看半小时电视,但孩子一哭闹就又多让看了半小时,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只要哭闹就可以得逞,以后会不断用这种方式来挑战家长的底线。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没有规矩。

据统计,十个月的宝宝就已经学会察言观色和讨价还价了,所以家长要有对错的原则,不能一味地惯着孩子。李玫瑾教授也指出,孩子用哭闹要挟你时,不要骂、不要打、不要讲道理、不要离开,要给孩子一个冷静的时间,等待孩子情绪缓和。

(二)有的事必须孩子自己做

家长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其自立自强的品质。孩子从小就需要学会独立、自立和自我管理,这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能力,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来选择适合他们的任务。比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帮忙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简单的任务;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帮忙做饭、洗衣服等更为复杂的任务。

就像素材中提到的,一个伙伴的孩子快上初中了还需要家长帮忙穿衣服,这就是家长过于勤快、什么事情都代劳所导致的结果。让孩子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增强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并得到认可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这种感觉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完成下一个任务。

(三)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要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培养其诚实和勇气。比如,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妈妈在告诉孩子自己永远爱他的同时,也强调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孩子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或者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就要负责收拾羽毛或者给妹妹洗澡。

家长不能帮孩子逃避错误,而应该让孩子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这样能让孩子学会面对错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诚实品质。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加谨慎地思考自己的行为,避免再次犯错。同时,孩子也会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四、从小养成的规矩

 

(一)粗野粗俗行为不能有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情绪激动或者模仿他人而出现粗野粗俗的行为。家长要及时发现并纠正这些行为,让孩子明辨是非。比如,当孩子生气时大声吼叫、推搡他人或者说脏话时,家长要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可以通过讲故事、看绘本等方式,引导孩子学会理性处理问题和调整心态。例如,给孩子讲《小熊宝宝》系列绘本中的故事,让孩子从可爱的小熊身上学习如何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在孩子面前出现粗野粗俗的行为。如果家长自己都不能做到文明有礼,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呢?据调查显示,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有 80%的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言行。所以,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别人东西不可以随便拿

帮助孩子区分“你的”“我的”非常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明确的物权意识,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拿。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物品。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整理玩具”的游戏,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在一个箱子里,把别人的玩具放在另一个箱子里。在游戏过程中,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

树立道德准则,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财产。当孩子想要拿别人的东西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先询问别人的意见。如果别人不同意,就不能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不经过别人同意拿东西是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家长也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的物品,不要随意丢弃或损坏。

(三)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引导孩子换位思考,让他们明白被别人打扰是不好的感受。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体验被打扰的感觉。比如,当孩子在专心玩玩具时,家长故意去打扰他们,然后问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纠正随意打扰别人的习惯。

学会尊重他人,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和事情要做。在公共场合,要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或跑来跑去。如果孩子有问题要问,可以先观察别人是否在忙,如果别人在忙,就等一会儿再问。就像搜索素材中提到的,有的孩子在公交车上大喊大叫,在餐厅跑来跑去,这些行为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家长要及时纠正这些行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不能逃避错误和责任

让孩子承认错误并承担后果,是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重要环节。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批评指责,而是要让孩子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然后,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比如,如果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弄坏了,要让孩子道歉并想办法赔偿。

学会诚实守信,让孩子明白诚实是一种美德。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做到诚实守信。如果家长自己都经常说谎或者逃避责任,孩子也会模仿。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实话,当孩子诚实地承认错误时,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如果家长自己犯了错误,也要勇敢地承认并承担后果。让孩子看到家长的行为,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例如,家长不小心把孩子的玩具弄坏了,可以向孩子道歉并承诺会买一个新的给孩子。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爱与规矩结合的意义

 

爱孩子是本能,这是父母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便如温暖的阳光,时刻照耀着孩子的成长之路。这种爱,是无私的奉献,是无尽的关怀,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实的依靠。

立规矩是责任,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所必须承担的使命。规矩如同道路上的标线,指引着孩子前进的方向,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自我。没有规矩的约束,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难以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只有将爱与规矩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爱心、有担当的孩子。当爱与规矩相辅相成时,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又能明白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会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出善良的品质。而规矩的存在,则让孩子懂得自律、懂得责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在关爱孩子的同时,制定一些合理的规矩。比如,规定孩子要尊重长辈、诚实守信、爱护环境等。当孩子遵守这些规矩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让孩子感受到遵守规矩的好处。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自己制定的规矩,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爱与规矩的结合,还能让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强和勇敢。当孩子知道自己有父母的爱作为后盾,同时又有规矩作为行为准则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他们会明白,即使遇到挫折,也有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而遵守规矩则能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爱心、有担当的孩子,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自信。

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