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心理科普>

每一个被心理疾病折磨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畸形的家庭

发布时间:2024-09-12  |  阅读:45

20231010日,北京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


报告显示,高中生抑郁检出率超40%,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超30%,而小学生的抑郁检出率超10%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


面对逐年攀升的抑郁率,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处在人生最美好阶段的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抑郁?


今天智善家庭教育就从家庭层面入手去好好剖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强权”家庭首当其冲


在不久前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新闻,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站在阳台外面想要自杀,好心人发现后便报了警。


她的妈妈也闻讯赶回了家,当女孩的母亲出现在阳台上时所有人都以为母亲准备将女儿劝回去。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位母亲非但没有安慰情绪崩溃的女儿反而当着所有人的面甩了女孩几巴掌。


当天女孩被救了下来,但第二天女孩再次跳楼,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一条处在花季的生命就这样凋零了。


见微知著,从这个案例我们便可以看到很多家庭教育背后隐藏着的刀锋是极其锐利的,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从家庭中蔓延而生的。


为什么这位母亲面对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孩子第一反应不是安慰,而是施以强权进行压制,将所谓的“叛逆”直接打掉。


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日常的相处模式,当父母在日常交往中习惯了以一个强权的形象去面对孩子时,他们之间所有的矛盾均可以用这种方式去解决。


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而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所有物,当成了宣誓自己强权的工具,他们沉醉于那种“权力”之中,可以把控孩子一切的感觉之中。


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心理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问题。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说过:“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家庭是孩子们面临的第一个社会层面的场景,父母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互动的对象,对于他们“自我”的建立十分重要。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在三岁之前孩子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的,他们只能通过其他人的反馈来帮助自己建立自我。


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反馈源,当父母实行强权时,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按照自己既定的路线前进,孩子有任何的违背都被他们视作一种“背叛”一种“抗争”一种对于他们权力的挑衅。


所以他们会严格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教育完全抹杀了孩子的自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便成了“空心人”,完全没有了自我,成为了父母的傀儡,成为了他们精神的寄生体。


可孩子们总会长大总会遇见除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当他们发现其他小朋友拥有自由时他们的割裂感就会达到顶峰。


如果不曾见过光明他们或许可以忍受黑暗,但当他们见识到了自由的魅力后,便会去拼尽全力的摆脱束缚,追逐自由,可父母的强权依旧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够走的路便只剩了一条,唯有死亡才能帮助他们解脱,成全自由。


这就是强权家庭下孩子的心路历程,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父母要做的仅仅是尊重他们基本的人权就可以,可就是这点要求很多家庭依旧做不到,这才酿成了这诸多悲剧。


二、“高压锅”家庭紧随其后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期盼,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摆脱生活的苦难,但很多时候家长们却忘了他们所面对的只是一个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


去年319-323日短短五天的时间天津就发生了七起学生跳楼的事件,这其中的一多半都是因为学业压力。


很多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一个好大学,以后的生活轻松一些,我相信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不一定是好的。


孩子的身体在发育,心理同样也未完全成熟,当巨大的压力来临时他们没法做到成年人那样游刃有余,为数不多的解压方式也因为学业没法实现。


压力不会平白无故的消失,只会越积越多,当压力达到孩子们所能承受的阈值时他们就会崩溃,而崩溃的后果轻则是心理疾病,重则可能选择轻生。


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幸福,但往往误以为这个幸福,和现在的学习成绩有直接的联系。


在我看来,孩子将来的前途和幸福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包括身心的健康、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智力品质,但这与学习成绩是两回事。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被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蒙蔽了双眼,就是高考。


在父母的认知中只有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以后才能找到一个好工作,才能过上一个幸福的人生。


但其实上述的这些并没有直接联系,即使高考考出了优异的成绩以后的人生可能依旧会一团乱麻。


生活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是延绵不绝的高山,登上了这座山头还会有无数的群山,我们要做的永远不是帮助孩子们去登上其中一座,而是要教会他们该如何去登山。


三、“情绪倒灌”家庭位列第三


先来解释一个名词“情绪倒灌”,情绪倒灌是人际关系当中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将焦虑、压力等情绪,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诸于另一个人身上。 


孩子的世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能与他们产生人际交往的人只有他们的同学、老师和父母,在这其中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便是同学和家长。


同学之间因为年纪相仿,可能会带来压力的便只有冲突,但父母所能带来的压力就是多层面的了。


首先便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当孩子生活在一个冲突不断的家庭中时,父母之间的压力便会传染给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关系不睦的家庭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其次便是父母从外界带回家中的情绪,父母作为成年人接触到的陌生人相对较多,承载的情绪也更加浓烈和复杂,当他们无法很好的处理这些负面情绪时,这些负面情绪便会像病毒一样传染给孩子。


或许是因为工作的不顺利,或许是夫妻关系的不和谐,当这些烦躁的情绪聚集在体内,恰巧孩子犯了点错,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就会遭到无妄之灾成为父母糟糕情绪的宣泄口。


前文也提到了孩子因为心智还不成熟很难去处理这种复杂的情绪和压力,久而久之这些东西积累在心中就像是累积的毒素一般最终伤害到他们还在发育的身心。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会诚实地反映出父母的样子。


当父母本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时,孩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很多时候甚至是无意中的。


没有一位父母想要伤害自己的孩子,但很多伤害确实在无形中发生。


《心理学前沿》杂志发表过一项研究结果:情绪倒灌这种隐形的攻击行为模式,会抑制孩子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让孩子更易陷入抑郁,采用暴食、自残等行为来缓解情绪。


孩子们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期,对于外部释放的压力无法排解,很多时候悲剧就是从这点点滴滴中积累起来的。


离开不是突然的决定,绝望也不是突然降临的,父母对孩子多一点关心,那么他走上绝路的可能便少了一分。


四、写在最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他们不仅是孩子的亲人,还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既然选择了诞下一个生命就要承担起对他的责任。


你赐予了孩子生命,但请时刻谨记,他们不是你的所有物,他们属于他们自己。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不求回报的赐予他们生命和力量吧,一切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的某一瞬间结成甘甜的果子。

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