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心理科普>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发布时间:2024-09-11  |  阅读:103

2020年时有这样一档节目,叫做《奇妙小森林》,当时节目组邀请来了演员郑爽,郑爽在节目中说出的一段话却暴露了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误区。

 

“我希望他们能够快乐的成长,因为我小的时候其实是很早就懂事的性格,就是因为太早懂事,所以就从小要求自己很多。所以会觉得太早懂事的话,并不是一件多幸福的事情”

 

今天智善家庭教育就来聊一聊童年为什么需要“叛逆”。

 

一、懂事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求生技巧

 

“我们家孩子可懂事了,想要什么我说不买就不再要了”。

 

“哎哟,小丁这孩子真不错,也是你教得好,给我传授传授经验呗,我家那小子……”。

 

这是我在公交车上听到的一段对话,在两人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那名懂事孩子的母亲满脸骄傲,似乎对自己的育儿方法十分得意。

 

殊不知,这样的教育很可能会间接的毁掉孩子的一生。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懂事”绝对是一个孩子的优点,因为这样的孩子能够让他们很省心,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粘人,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要这要那。

 

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一个几岁大的孩子为什么能忍住对于食物、玩具的欲望,为什么能压抑住自己想要粘着父母的情感呢?

 

懂事并不是孩子们没有欲望,而是他们害怕违背父母的意愿而强行压制了自己的冲动。

 

之前有个朋友问我,怎么看待小时候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严重这句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的很有道理。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来自于童年的安全感被破坏。

 

而懂事的孩子正是因为充满了恐惧,缺乏安全感才导致他们被迫懂事。

 

一个生活富足,被父母爱意包围的孩子通常会“骄横”一些,因为父母的爱和殷实富足的生活都是他们的底气。

 

但一个从小缺爱的孩子只能用懂事来伪装自己,因为只有顺从父母的期待他们才不会被“抛弃”,才能依靠父母生活下来。

 

所以孩子懂事并不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而是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抛弃而产生的一种自卫机制。

 

这种机制压缩了他们的欲望,克制了他们对于父母的情感需求,尽可能的满足父母的期待以换取生存下去的机会。

 

这也是很多懂事的孩子为什么成年后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人的情感、欲望就像是一段弹簧,当你不去挤压它时它就只是本来的样子,当你越是挤压它那么它反弹时就会越猛烈。

 

童年压抑自己欲望、情感的孩子们就像是那个被挤压的弹簧,当他成年之后,不需要再靠父母生存时那根弹簧也就失去了挤压力,彻底的弹开。

 

所以很多小时候懂事的孩子在长大后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爆发正是来自于他们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和欲望。

 

懂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如果有的选择谁不想待在父母的身边撒撒娇,享受父母对自己的宠爱呢?

 

爱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不哭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个道理,只是因为他们太害怕被抛弃了,放弃了选择吃糖的权利。

 

二、懂事的代价

 

《少年说》节目中,有一位高一的女生走上勇气台,大声读出一封信,那是她写给刚满2个月的弟弟的一封信“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姐姐在彼时彼刻流下的眼泪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祭奠,她说出的话不仅仅是在告诫自己的弟弟,也是在安慰曾经那个懂事的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交易,我们付出相应的代价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童年我们牺牲快乐换取成绩,中年我们付出时间换取金钱,晚年我们付出金钱换取健康。

 

懂事的孩子们得到了依靠父母活下去的权利,所付出的代价正是他们的自我。

 

心理学家海查曾经做过一个对照试验,他选择了200名孩子对他们进行跟踪观察。

 

他的实验结果表明,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中,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而没有这种倾向的100个儿童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

 

当懂事的孩子选择了顺从时其实是透支了未来的人生换取了童年活下去的权利。

 

他们的自我在漫长的时间里被打磨殆尽,直到成年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自主意识依旧是那个可怜的小孩。

 

他们习惯了讨好父母、顺从父母,成年后的他们依旧以此为准则,但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却越来越难以满足。

 

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期待,觉得他们一定会比自己更优秀,但当孩子们表现不能迎合他们的期待时他们就会有一种落差感和挫败感。

 

懂事的孩子们成长起来后因为缺乏自我,在发展上很难比肩同龄人,父母的落差感也由此产生,让他们有了一种孩子小时候很棒,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的感觉。

 

这种落差感会映射到孩子的身上,引爆他们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因为让父母满意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但这种落差感让这根支柱瞬间崩塌,他们无法再满足父母的期待了。

 

童年缺少的安全感便会引起他们的恐慌,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这正是人生要他们付出的代价。

 

很多的问题也就随着恐慌的情绪蔓延出来,这时候也是他们心理疾病集中爆发的时候,抑郁、焦虑、强迫症、恋物癖等等都是他们所面临的困难。

 

正如上文所说,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在透支自己未来的人生去保证自己在童年活下来,养活他们的不是父母而是未来的自己,父母于他们而言是中转站,是借贷银行,唯独不是亲人。

 

三、“叛逆”是你走向自由的开始

 

懂事的孩子本质上是缺爱、缺安全感,他们对于父母的情感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讨厌“剥削”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又秉承着自己童年的经验去讨好父母。

 

想要走出这个矛盾的心理不容易,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调整自己的认知。

 

首先需要我们去做的就是“叛逆”一点“放肆”一点,父母是我们的亲人,并不是一种雇佣关系。

 

你不用担心父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把自己“开除”,学着去做那个哭着要糖的小孩。

 

其次我们要找回自我,认清父母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并不是我们人生的审判官。

 

我们要学着聆听自己的评价,而不是把父母的期待作为我们的行动准则,这是我的人生。

 

最后,学会爱自己,因为懂事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把满足父母的期待放在自己的需要前面,导致他们形成了自我意识薄弱的缺陷。

 

在成年后这种缺陷会以另一种形态出现,也就是“讨好型人格”。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摆脱“懂事”的影响,首先就要学会爱自己,爱那个曾经无助的孩子。

 

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学会“自私”。

 

此外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还会出现一种情况:过分关注别人的评价,很担心被别人讨厌,这也是他们自我没有长大的一种体现。

 

所以我们要学会“被别人讨厌”,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睿智的哲学家这样告诉青年: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你距离幸福与自由只差一份勇气,你不需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你只要成为你自己就好,这句话送给所有懂事的孩子。

 

四、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过往,但却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无论过去多么不如意生活总在继续,别让童年的枷锁牵绊了你前进的脚步。

 

学会爱自己,学会爱自己的孩子,不要让童年那个充满恐慌的悲剧再次重演,你值得这世间的一切美好亲爱的。

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