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心理科普>

薛定谔的“家庭教育”——中式委婉育儿

发布时间:2024-09-19  |  阅读:35

“中国人就是太委婉了,这种教育思想也害了很多孩子”。

 

这是百度贴吧曾经引起很大争议的一句话,在这条评论下面有七千多条回复,回复的主题也是围绕着委婉式育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有人说委婉式的育儿能让孩子养成谦逊、温厚的良好品质,也有人说委婉式育儿让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反而让性格变得很拧巴。

 

委婉式育儿就像是薛定谔的猫,猫的生死取决于放射性物质是否发生衰变,而委婉式育儿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父母是如何引导。

 

一、委婉的爱意表达杀死了盒子里的猫

 

很久之前有一位来访,他没什么明显的症状,只说自己对父母没什么感情了,很少主动与父母联系,交流也仅限于表面的问候和事务性的话题。

 

他能感觉到这样不对,但就是很难去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系,甚至完全无法心疼、共情父母,这让他非常苦恼,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孝子。

 

我询问了一下他童年的经历,虽然他记不住太多了,但童年父母给予他的印象就是比较冷淡,甚至回忆不起什么温馨的场景。

 

这位来访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具有回避型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

 

而引发这种人格特质的一个关键节点就是童年的不良依恋模式。

 

发展心理学认为,当幼儿感受不到父母传达到的爱时,最开始他会焦虑,会期待,但在他主动索取之后依旧得不到回应,孩子便会开始朝着回避型依恋发展。

 

这种依恋模式不仅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也非常不利,而导致这种依恋模式产生的原因就是过于“委婉”的爱。

 

认知心理学认为爱是一种意义构建和记忆建构的过程。这意味着,在认知过程中,人们会构建关于爱的意义和记忆,这些意义和记忆会影响对爱的理解和体验。

 

所以当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没有体会到应该得到的父爱、母爱,那么他对于爱的感知就会出现问题,以至于他们成年后会大量的出现人际交往的问题。

 

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上,他们会更多的出现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无法维持亲密关系等问题。

 

因为有着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情感表达都相对比较含蓄与委婉,这在很多交际场合中都会让人如沐春风,但在家庭教育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勇敢的将自己对孩子的爱说出口。

 

当孩子能够切身的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意时,他对于爱的理解和体验都会更加深切,而且他所感受的安全感也会让他的人格更加完善。

 

我们奉行委婉的表达是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让他人更容易接受,能够照顾到对方的情绪,是为了一个好的目标而去委婉的,如果这种方式会伤害到他人,那么不委婉就是我们的善良。

 

二、孔融让梨让的是利益,留下的是委屈

 

前不久我看了一个分享,是一位母亲在教孩子孔融让梨,让孩子在一大一小两个梨子之间选一个自己吃,另一个给母亲。

 

孩子犹豫了一下,选择了那个大的梨子,把小的给了母亲,那位母亲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表扬了自己的孩子。

 

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做的很对,妈妈不要你去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你可以把自己富余的赠送给别人,但不要因为赠予而亏待了自己”。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要求我们要学会谦让,要懂得分享,但却没有提及如何合理的“自私”。

 

在很多二胎的家庭父母要求老大多让让老二,多把好吃的好玩的让给弟弟妹妹,二胎家庭中的老大似乎总是被要求付出的那个。

 

这也是中国式委婉带来的弊端,父母只提付出,却不提索取,导致很多的孩子长大后形成了“被动付出型人格”也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会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力求满足他人,成全自己长足以来接受的教育。

 

我们不是要去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要批判的去继承,我们需要谦让,但绝不可以没有底线的付出。

 

否则那就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道德压迫,我们帮助别人,懂得谦让是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让我们自愿去分享。

 

但我们拒绝任何以“谦让”为借口的道德绑架。

 

中国式委婉的家庭教育教给了孩子们如何去友善的对待他人,如何去谦让、包容却很少教给孩子该如何拒绝,如何维护自己。

 

所以我们更应该向那位母亲学习,在教给孩子谦让付出的同时也教给孩子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不伤害自己的同时去付出,去帮助他人。

 

在去年过年时我带着弟弟去到姑姑家拜年,弟弟很喜欢表弟的玩具,表弟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姑姑便让弟弟把玩具带走。

 

表弟站在一旁都快哭出来了但因为姑姑的强势还是答应将玩具送给弟弟,我替表弟拒绝了姑姑,将玩具还给了他。

 

我知道姑姑是想让表弟学着谦让,学会分享,但这种按着头的分享真的是一种良性的教育吗?

 

如果那天弟弟带走了那个玩具,姑姑在表弟心中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弗洛伊德认为爱具有调解和安抚个体心理冲突的作用。个体在面对生活困扰时,往往通过对他人的爱来寻求安慰和支持,这种爱的表达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在表弟的年纪,父母就是他所有爱的来源,但当这种来源去强迫他做出一个痛苦的选择时,这种所谓的“爱”的教育是否还能起到调解和安抚个体心理冲突的作用呢?

 

显然不能,而且这种强迫教育还会让孩子起了逆反心理,对于父母传达出来的“分享”的概念而厌恶,这样的教育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分享,就要先让他学会满足自己,这不是自私的体现,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学会爱别人。

 

三、父母的教育智慧才是走出委婉误区的基石

 

中国式的委婉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长满了荆棘的宝箱,而带着孩子打开宝箱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

 

孩子是被荆棘刺伤还是能够安全的取得宝箱中先贤们传承下来的宝物,就看父母的教育方式了。

 

如果父母只是强硬的将宝箱塞给孩子,那么孩子一定会被这种委婉的教育模式伤害。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体会不到所谓的爱,他会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会变成讨好型人格,如果在中途起了逆反心理会变成一个十分自私的人。

 

但如果父母能够批判的去取舍,将中国式委婉巧妙的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模式中,那么孩子就会成为父母理想中的那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想要走出中国式委婉的教育模式,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大胆的表露自己对于孩子的爱意,让他能够直观的感受到。

 

多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体会体会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爱,很多时候中国的家长都会陷入到这样一个误区中,我这都是为了他好。

 

很多家长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在此之前我们都做过父母的孩子,我们不妨多去理解一下当初的那个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想要什么样的爱。

 

到底什么样的爱是能够被孩子们感受到的,什么样的表达才是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

 

除此之外在中国式委婉的教育中涉及到了很多的传统故事的教育,类似于孔融让梨、二十四孝,我们要对这些教育内容去做一个批判的继承。

 

就像二十四孝中的埋儿奉母,很难说这真的是一种孝行,传统并不意味着是好的,我们要将传统与现在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吸收中国式委婉的精髓,而不至于被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洗脑。

 

四、写在最后

 

中国式的委婉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把掌握在父母手中的双刃剑,需要父母利用自己的育儿艺术来帮助孩子去理解,去学习。

 

如果真的难以去把握尺度,不妨直接大胆的告诉孩子,妈妈爱你,教育可能需要很多的方法,但爱的表达却可以很直接。

 

温婉如水的爱能养出谦谦君子,但热情如火的爱却可以让孩子永远被温暖着。

 

“你不一定非要成为那个我理想中的孩子,只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已经很满足了。”

微信公众号
Top